• 上证- - -(涨:-平:- 跌:-) 深证- - -(涨:-平:- 跌:-)
  • --
  • --
  • --
  • 成交量:--(手)
  • 成交额:--(万元)
  • --
  • 今开:--
  • 昨收:--
  • 最高:--
  • 最低:--
  • 换手:--
  • 市盈:--
  • 量比:--
  • 振幅:--
主营范围
一般项目: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零配件零售,汽车零配件批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电动机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合成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特种陶瓷制品销售,智能控制系统集成,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主营构成分析
2024-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产品分类 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 15.97亿 69.83% 12.24亿 69.36% 3.735亿 71.39% 23.38%
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 6.355亿 27.78% 4.929亿 27.94% 1.426亿 27.25% 22.44%
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 3381万 1.48% 3186万 1.81% 195.5万 0.37% 5.78%
其他 2089万 0.91% 1571万 0.89% 518.1万 0.99% 24.80%
按地区分类 境外 17.28亿 75.54% 13.05亿 74.00% 4.224亿 80.73% 24.45%
境内 5.595亿 24.46% 4.587亿 26.00% 1.008亿 19.27% 18.02%
 
2023-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工业 42.99亿 100.00% 34.44亿 100.00% 8.553亿 100.00% 19.89%
按产品分类 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 29.12亿 67.74% 23.27亿 67.56% 5.856亿 68.47% 20.11%
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 12.64亿 29.39% 10.05亿 29.17% 2.591亿 30.29% 20.50%
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 7829万 1.82% -- -- -- -- --
其他 4503万 1.05% -- -- -- -- --
按地区分类 境外 31.89亿 74.18% 25.08亿 72.81% 6.818亿 79.71% 21.38%
境内 11.10亿 25.82% 9.366亿 27.19% 1.735亿 20.29% 15.63%
 
2023-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产品分类 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 15.05亿 69.57% 12.19亿 70.04% 2.862亿 67.67% 19.02%
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 6.074亿 28.08% 4.809亿 27.63% 1.265亿 29.91% 20.83%
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及其他 5087万 2.35% 4061万 2.33% 1026万 2.43% 20.17%
按地区分类 境外 16.62亿 76.85% -- -- -- -- --
境内 5.008亿 23.15% -- -- -- -- --
 
2022-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工业 40.35亿 100.00% 33.75亿 100.00% 6.602亿 100.00% 16.36%
按产品分类 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 26.75亿 66.28% 22.60亿 66.96% 4.145亿 62.80% 15.50%
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 11.98亿 29.69% 9.669亿 28.65% 2.314亿 35.05% 19.31%
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 1.019亿 2.52% -- -- -- -- --
其他 6067万 1.50% -- -- -- -- --
按地区分类 境外 30.42亿 75.38% 25.32亿 75.01% 5.102亿 77.29% 16.77%
境内 9.935亿 24.62% 8.435亿 24.99% 1.499亿 22.71% 15.09%
 
2022-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产品分类 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 12.82亿 67.22% 10.63亿 68.34% 2.194亿 62.26% 17.11%
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 5.588亿 29.30% 4.429亿 28.48% 1.159亿 32.90% 20.75%
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 4217万 2.21% -- -- -- -- --
其他 2427万 1.27% -- -- -- -- --
按地区分类 境外 14.30亿 74.98% -- -- -- -- --
境内 4.772亿 25.02% -- -- -- -- --
 
经营评述

(一)行业基本发展情况1、汽车行业基本情况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零部件行业,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亦是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汽车行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近年来,受益于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均得到大幅提升。(1)全球汽车市场发展态势汽车行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等特征,是全球经济最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汽车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根据国际权威咨询机构IHSMarkit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欧洲、中国及北美汽车市场共生产乘用车达到3070万辆,较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约为2.4%,略低于2023年上半年的增长率。(2)国内汽车市场发展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4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达到35.2%。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截止到2024年6月底,国产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了3000万辆;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超60%,实现向上突破。2、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发展情况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正经历着由全球化趋势推动的市场整合,企业间的跨国合作和并购活动日益频繁,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受益于国内经济持续增长、整车市场快速发展、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以及全球化零部件采购力度提升等多重利好,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实力与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也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向智能化、电动化、集成化、轻量化方向拓展,为国内厂商创造更多接入整车厂配套环节的机会,有助于自身产品价值实现进一步提升。从长期看,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逐步成熟,消费者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美观度等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企业技术实力、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同时国内的产品质量法规与政策日趋完善。行业的发展趋势促使零部件企业不断向高端制造业升级转型。3、行业地位公司是一家综合性汽车零部件系统供应商,凭借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客户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产品;电泵、电机及机械泵类产品;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为主导核心产品的产业格局。同时,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线,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及业务板块协同发展,提升公司行业竞争力。(1)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产品,致力于为乘用车和商用车的隔音、隔热及电磁屏蔽、电池包阻燃等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致力于开发用于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的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热管理系统的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批量供货于国内外知名客户,具备较强的竞争力。(3)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能够根据传统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凭借领先的研发能力和优质的客户资源,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新能源产品:公司生产的产品,既可应用于传统燃油车、也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已开发能够更好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电池阻燃保护罩、电池组电磁屏蔽罩、电机包覆、空调压缩机包覆等产品;适用于电驱动总成的具有冷却、润滑作用的电子油泵及无刷直流电机产品;应用于混动变速箱的电子双联泵及离合换挡电机。报告期内,公司已与戴姆勒、宝马、奥迪、大众、福特、通用、Stellantis、保时捷、雷诺、日产、上汽、江铃、长城、吉利、比亚迪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与优质客户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强化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为公司拓展市场提供了保障。(二)公司主要业务及产品情况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具体产品如下:1、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产品公司拥有声学、热力学的核心技术及工艺方面的优势,致力于为乘用车和商用车的隔音、隔热及电磁屏蔽、电池包阻燃等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为客户量身打造定制化的声学、热力学及轻量化系统解决方案,产品既可用于传统燃油车,又可用于新能源汽车。2、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在机、电、液一体化方面的技术优势,重点推进仿真分析能力的建设,提高产品正向设计能力和仿真校核精度,打造多元化的产品。产品除可应用于传统燃油车领域外,在新能源车领域,已开发出适用于电驱动总成的电子油泵及无刷直流电机产品;应用于混动变速箱的电子双联泵及离合换挡电机。3、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公司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采用自主开发为主,联合开发为辅的研发方式,打造了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研发管理团队,研发适用于各领域的电控及汽车电子产品。(三)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变化,具体情况如下:1、研发模式公司的新产品采用同步开发为主、自主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公司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完成了国际化平台化研发体系建设,做到公司内各子公司技术优势互补,以此满足客户多层级的开发需求,并且重点推进了研发流程架构的优化和有限元仿真分析能力的建设,打造了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提高了新产品的研发效率,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满足了全球整车厂对新车型开发速度的要求。2、采购模式公司制定了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对采购过程实施有效管理,严格按照采购制度规定进行采购和商务谈判。公司依据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中供应商管理要求对供应商资质认证、原材料验证试用等一系列程序,遴选优质供应商,并与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确保公司生产制造所需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公司按照采购供应商定点流程及采购件目标成本核算流程,选择供应商和确定物料价格,实现供应商和物料定点、定价公正规范。公司利用ERP系统实现对客户需求的管理,生成物料的采购需求和计划。项目阶段采购计划会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各供应商处。实时监管各供应商生产物流等环节,确保物料及时足量供应。物料到达公司后,ERP系统会生成相应单据,确保物料供应全流程可追溯、受监管、全闭环的管理流程。3、生产模式公司整合了尖端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体系,拥有高精度数控机床与高度自动化的装配线,并灵活运用柔性化生产策略,高效应对市场多元化需求,实现多品种、大批量的精准供货。公司采取内部生产和外部加工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核心部件的生产和关键工艺的制定由公司自主完成,毛坯原材料和非关键加工环节由外部供应商完成。同时公司也根据相应产品的最高日产量、客户的临时需求、运输风险等因素,对产成品保持一定的安全库存量,确保供货的连续性以及对客户的突发需求的应对能力。4、质量模式公司严格执行IATF16949:2016标准要求并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识别风险,优化产品、过程研发阶段的质量控制;优化制造过程的预防控制,建立标准化的质量改进体系和工作方法,使公司生产制造系统始终保持在受控的、稳定的、高效的运行之中;导入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生产现场评估和全球物流管理评估,建立分层过程审核机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公司编制了质量管理手册,使用过程方法保障质量:识别内外部需求和期望,制定质量方针目标,明确职责和权限,配置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含设计开发),监控测量分析及改进。除此之外,本地工厂可根据客户所在地法律法规及要求,制订适用本地工厂要求的文件,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补充,实现可持续性改进,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5、销售模式公司采取直销模式,向整车厂及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工业领域其它客户直接提供产品,根据客户滚动订单需求灵活安排生产、组织交付。为了保持业务的稳健增长,防止对单一客户、订单或技术的过度依赖,公司始终坚持客户与产品的优化组合战略,有助于分散风险,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客户群体的需求。公司建立了完备的供应网络,在服务好现有客户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渠道开拓国际市场,确保全面满足全球范围内客户的需求,并与客户之间建立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确保及时获取项目机会。公司与客户实时且无障碍沟通,满足客户的本地化供货和售后服务的要求。(四)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汽车行业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达到35.2%。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228,741.0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74%,其中:公司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的营业收入为159,720.55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6.12%;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的营业收入为63,550.32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4.63%。报告期内,公司配套新能源车的产品营业收入合计约为16,831.9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2.23%。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已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在持续聚焦主营业务的同时,带动新能源业务板块协同发展,凭借自身积累的研发实力、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服务,不断提高大客户开发力度和合作深度,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同时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工艺,强化精益生产,优化降本增效举措,扎实稳健地开展各项工作,助力公司业绩增长,提升规范运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