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证- - -(涨:-平:- 跌:-) 深证- - -(涨:-平:- 跌:-)
  • --
  • --
  • --
  • 成交量:--(手)
  • 成交额:--(万元)
  • --
  • 今开:--
  • 昨收:--
  • 最高:--
  • 最低:--
  • 换手:--
  • 市盈:--
  • 量比:--
  • 振幅:--
主营范围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等许可类化学品的制造);合成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电池制造;日用化学产品制造;电池零配件生产;生态环境材料制造;橡胶制品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化妆品批发;化妆品零售;水资源管理;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企业总部管理;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信息技术咨询服务;非食用植物油加工;染料制造;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化学品等需许可审批的项目);化妆品生产;进出口代理;道路货物运输(不含危险货物)
主营构成分析
2024-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精细化工行业 54.50亿 100.00% 44.23亿 100.00% 10.27亿 100.00% 18.85%
按产品分类 锂离子电池材料 47.32亿 86.82% 39.22亿 88.69% 8.094亿 78.80% 17.11%
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 5.436亿 9.97% 3.763亿 8.51% 1.674亿 16.29% 30.78%
其他 1.745亿 3.20% 1.242亿 2.81% 5038万 4.90% 28.86%
按地区分类 境内 51.77亿 94.98% 42.15亿 95.30% 9.616亿 93.62% 18.58%
境外 2.734亿 5.02% 2.078亿 4.70% 6554万 6.38% 23.98%
 
2023-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精细化工行业 154.0亿 100.00% 114.1亿 100.00% 39.93亿 100.00% 25.92%
按产品分类 锂离子电池材料 141.0亿 91.56% 105.4亿 92.38% 35.63亿 89.23% 25.26%
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 10.17亿 6.60% 6.523亿 5.72% 3.645亿 9.13% 35.84%
其他 2.835亿 1.84% 2.178亿 1.91% 6571万 1.65% 23.18%
按地区分类 境内 149.4亿 97.01% 110.2亿 96.57% 39.23亿 98.25% 26.25%
境外 4.613亿 2.99% 3.916亿 3.43% 6976万 1.75% 15.12%
 
2023-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精细化工行业 79.87亿 100.00% 55.56亿 100.00% 24.30亿 100.00% 30.43%
按产品分类 锂离子电池材料 73.77亿 92.37% 51.61亿 92.89% 22.16亿 91.19% 30.04%
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 4.882亿 6.11% 3.123亿 5.62% 1.759亿 7.24% 36.03%
其他 1.211亿 1.52% 8289万 1.49% 3817万 1.57% 31.53%
按地区分类 境内 77.46亿 96.99% 53.58亿 96.43% 23.88亿 98.27% 30.83%
境外 2.407亿 3.01% 1.986亿 3.57% 4209万 1.73% 17.49%
 
2022-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精细化工行业 223.2亿 100.00% 138.4亿 100.00% 84.74亿 100.00% 37.97%
按产品分类 锂离子电池材料 208.2亿 93.30% 127.9亿 92.43% 80.27亿 94.73% 38.55%
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 11.35亿 5.09% 7.965亿 5.75% 3.387亿 4.00% 29.83%
其他 3.597亿 1.61% 2.520亿 1.82% 1.077亿 1.27% 29.94%
按地区分类 境内 216.7亿 97.09% 133.0亿 96.09% 83.65亿 98.72% 38.61%
境外 6.505亿 2.92% 5.417亿 3.91% 1.088亿 1.28% 16.73%
 
2022-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精细化工行业 103.6亿 100.00% 59.03亿 100.00% 44.61亿 100.00% 43.04%
按产品分类 锂离子电池材料 96.27亿 92.90% 53.68亿 90.94% 42.60亿 95.49% 44.24%
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 5.401亿 5.21% 3.900亿 6.61% 1.500亿 3.36% 27.78%
其他 1.961亿 1.89% 1.448亿 2.45% 5126万 1.15% 26.14%
按地区分类 境内 100.5亿 96.95% 56.06亿 94.97% 44.42亿 99.58% 44.21%
境外 3.157亿 3.05% 2.970亿 5.03% 1874万 0.42% 5.94%
 
经营评述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公司主营业务为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属于精细化工行业,主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材料、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1、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公司生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主要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和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均为锂离子电池关键原材料。同时,围绕主要产品,公司还配套布局电解液和磷酸铁锂关键原料的生产能力,包括六氟磷酸锂、新型电解质、添加剂、磷酸铁、碳酸锂加工以及锂辉石精矿等。电解液和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产品和储能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此外,公司战略布局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循环再生业务,旨在通过开展电池回收、电池材料循环业务,增加低碳、低能耗、低成本原材料的供给,同时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循环业务上,公司重点围绕电解液上游原材料碳酸锂进行布局,包括工业级碳酸锂提纯能力提升以及冶炼、电池回收工艺的研发。同时,公司于2022年下半年正式切入正负极粘结剂及锂电池用胶类产品业务,已有部分粘结剂产品顺利通过客户验证并批量销售,电池用胶类产品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2、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业务公司生产的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主要有表面活性剂、硅油、水溶性聚合物、阳离子调理剂、有机硅及橡胶助剂材料等系列产品,其中,日化材料下游产品应用为个人护理品,包括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洗手液、消毒杀菌产品、护肤品等;同时,日化材料还广泛应用于日常家居、衣物的清洁及护理上,下游产品应用包括卫浴、厨房等硬表面用清洁剂、皮革护理蜡和洗衣液等;特种化学品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公司的产品及应用技术为造纸、建筑、农药、油田、有机硅制品、橡塑和印染等领域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和产品未发生重大变化。(二)经营模式及业绩驱动因素1、经营模式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和解决方案服务的,集中多元化经营的精细化工企业。公司目前主营业务销售模式主要为直销并提供产品技术服务及解决方案。在生产上,公司通过以销定产的方式进行。采购方式上,公司以及下属控股子公司所需的原料、设备均通过公司集中采购。2、主要业绩驱动因素锂电池材料下游应用领域为锂离子电池产品,市场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产品(智能手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家用工具等)、动力领域(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等)和储能领域等,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是锂离子电池及其上游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储能领域随着光伏、5G基站、电网储能及家庭储能的发展,增长速度加快也对锂电池材料行业有强大推动作用。公司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业务下游市场包括日用化学品市场和特定工业领域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增长,追求美好及高品质生活的愿望推动个人护理品及日化品的消费持续增长。在特定工业领域的产品及技术应用,主要为工业领域内创新产品性能的突破、成本和环保等因素的提升提供专用化学品和解决方案,具有较好的增长空间。概述(一)2024年上半年总体经营情况报告期内,随着行业增速放缓,下游终端车厂向上释放出“压价”信号,终端车企的降价压力开始往上游传导,上游材料利润进一步挤压,同时受行业上游材料的价格波动以及下游需求不足导致开工率降低等因素影响,锂电池材料行业产品价格下降明显,除了龙头企业外,普遍处于盈利周期底部承压状态,竞争持续激烈。在此背景下,公司坚持以“一体化”与“国际化”为核心发展战略,稳步推动公司核心原材料产能自供比例的提升以及海外产能建设进度,同时逐步推进及落地亏损业务的扭亏计划,核心产品竞争力仍然保持较好态势,销量持续增长。但由于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竞争加剧等多方面影响,报告期内公司电解液产品价格及单位盈利有所下降,且正极材料业务承压。整体而言,公司凭借一体化布局持续保持核心原材料的高自供比例,同时横向发展新材料业务增加利润,在行业普遍承压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好的产品竞争力,维持在领先的毛利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50,027,206.35元,同比下降31.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7,525,982.08元,同比下降81.56%;其中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为186,173,873.04元,同比下降85.35%。(二)主营业务开展情况1、锂离子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重点推进电池基础材料供应链整合及添加剂相关重点材料的降本措施,稳步提升核心原材料的自供比例,实现产品成本进一步降本,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核心原材料六氟磷酸锂及LiFSI自供比例已超过97%,尽管产品价格有所波动,但在公司一体化布局加持下,公司电解液产品市占率及盈利水平仍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报告期内,为提升产品综合产能利用率,保障核心客户的份额稳定,公司与头部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保证市场占有率的稳定。同时通过调整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销售策略,积极推进核心原材料六氟磷酸锂及LiFSI的外售,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深化“一体化”与“国际化”的战略布局,公司加快海外业务发展进程,其中,多个海外定点项目进入中试阶段,进展顺利,海外工厂建设有序进行,积极推进北美、摩洛哥等多个国际项目,以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扩展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计划在北美设立配样室,满足客户送样需求,进一步提升新项目配合效率和服务质量。正极材料业务方面,报告期内重点解决30万吨磷酸铁项目(一期)产线的调试问题,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提升产能利用率来降低磷酸铁的成本,加强产品竞争优势;同时推进生产工艺改进,重点开展氧化改造、回收磷酸铁等多项降本措施,打造公司正极材料的竞争优势,目前项目均处于中试阶段;在产品应用上,推进磷酸铁产品在头部客户处实现突破上量,并加快新客户的验证周期,报告期内导入多家新客户,为巩固公司行业地位及推动后续正极材料业务提质增效打下良好基础。得益于头部客户的上量及产品稳定性的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磷酸铁产品销量同比实现67%的增长,受产品价格影响,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但由于产品竞争激烈,正极业务盈利能力仍然承压。随着磷酸铁产品持续放量,预计将进一步推动公司正极材料的横向布局,构造公司核心材料一体化成本竞争优势。资源循环业务方面,随着碳酸锂提纯产线的顺利开工及调试并保持稳定的开工率,目前公司已具备选矿到冶炼以及提纯碳酸锂的一体化处理能力。为进一步深化布局,提升电解液及磷酸铁锂产品的核心成本优势,报告期内积极推进参股子公司的碳酸锂产线的调试运营,满足碳酸锂自用需求,打通从原矿端到高纯级碳酸锂的全链条生产流程,叠加碳酸锂期货套保业务的开展,进一步降低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在回收业务上,公司围绕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开展,采用带电破碎+高低温处理工艺,电池黑粉回收率达到98%,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报告期内,公司回收业务与多家行业下游电池企业及车企达成了合作意向,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2、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日化材料方面,虽然产品市场价格有所波动,但得益于新产品的成功导入及上量,日化材料产品销量保持稳步增长,报告期内新型氨基酸甲牛产品完成前两大客户的导入上量,日化材料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7.5%,销售额增长11.36%。同时为了快速响应国货品牌,持续深挖跨国MNC的需求,增加新市场份额。特种化学品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发展粘结剂、以及电池用结构胶等新材料,在新产品开发、新客户拓展、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成果显著。粘结剂产品边涂胶已通过多家电池厂商测试,目前已形成小批量订单出货,依托于原有的锂电池材料客户体系,加快产品验证周期,导入多家大客户供应链体系,逐步完成材料的切换,在技术革新方面,将加大对非氟粘结剂的研究开发投入,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锂电材料配方及解决方案,提升产品性能和满足环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