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证- - -(涨:-平:- 跌:-) 深证- - -(涨:-平:- 跌:-)
  • --
  • --
  • --
  • 成交量:--(手)
  • 成交额:--(万元)
  • --
  • 今开:--
  • 昨收:--
  • 最高:--
  • 最低:--
  • 换手:--
  • 市盈:--
  • 量比:--
  • 振幅:--
主营范围
实业投资;汽车零部件、船用配件、机械配件、摩托车配件、电子产品、基础工程设备、化工设备的设计、制造和销售,汽车(不含小轿车)、金属材料的销售;机械技术服务;经营进出口业务等。(具体以省工商局核定的经营范围为准)。
主营构成分析
2024-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乘用车 31.82亿 51.73% 26.44亿 54.57% 5.377亿 41.17% 16.90%
商用车、非道路 23.35亿 37.96% 17.30亿 35.70% 6.051亿 46.33% 25.91%
数字与能源 4.353亿 7.08% -- -- -- -- --
其他 1.993亿 3.24% -- -- -- -- --
按产品分类 热交换器 55.37亿 90.01% 43.42亿 89.60% 11.95亿 91.52% 21.59%
其他 5.725亿 9.31% -- -- -- -- --
贸易 4212万 0.68% -- -- -- -- --
按地区分类 中国地区 45.33亿 73.69% 36.09亿 74.49% 9.236亿 70.72% 20.38%
北美地区 10.33亿 16.79% 8.064亿 16.64% 2.266亿 17.35% 21.94%
欧洲地区 3.657亿 5.94% -- -- -- -- --
其他 2.200亿 3.58% -- -- -- -- --
 
2023-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乘用车 54.28亿 49.27% 44.90亿 51.96% 9.379亿 39.47% 17.28%
商用车及非道路 45.16亿 40.99% 34.13亿 39.49% 11.03亿 46.42% 24.42%
数字与能源热管理 6.962亿 6.32% -- -- -- -- --
其他 3.780亿 3.43% -- -- -- -- --
按产品分类 热交换器 91.76亿 83.28% 73.13亿 84.62% 18.63亿 78.39% 20.30%
尾气处理 11.22亿 10.18% 8.571亿 9.92% 2.646亿 11.13% 23.59%
其他 6.515亿 5.91% -- -- -- -- --
贸易 6898万 0.63% -- -- -- -- --
按地区分类 内销 85.47亿 77.58% 67.47亿 78.08% 18.00亿 75.75% 21.06%
外销 24.71亿 22.42% 18.95亿 21.92% 5.761亿 24.25% 23.32%
 
2023-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商用车、非道路 24.29亿 46.16% 18.67亿 44.65% 5.621亿 51.97% 23.14%
乘用车 23.28亿 44.23% 19.42亿 46.46% 3.852亿 35.61% 16.55%
工业及民用 3.089亿 5.87% -- -- -- -- --
其他 1.968亿 3.74% -- -- -- -- --
按产品分类 热交换器 43.74亿 83.13% 34.85亿 83.36% 8.894亿 82.23% 20.33%
尾气处理 5.288亿 10.05% 4.244亿 10.15% 1.044亿 9.65% 19.74%
其他 3.196亿 6.07% -- -- -- -- --
贸易 3929万 0.75% -- -- -- -- --
按地区分类 内销 39.79亿 75.61% 31.90亿 76.32% 7.885亿 72.90% 19.82%
外销 12.83亿 24.39% 9.902亿 23.68% 2.931亿 27.10% 22.84%
 
2022-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商用车、非道路 40.45亿 47.70% 31.41亿 46.21% 9.036亿 53.72% 22.34%
乘用车 35.89亿 42.33% 30.54亿 44.93% 5.351亿 31.81% 14.91%
工业及民用 5.068亿 5.98% -- -- -- -- --
其他 3.393亿 4.00% -- -- -- -- --
按产品分类 热交换器 70.98亿 83.70% 57.08亿 83.97% 13.90亿 82.63% 19.58%
尾气处理 7.454亿 8.79% 6.226亿 9.16% 1.228亿 7.30% 16.48%
其他 5.751亿 6.78% -- -- -- -- --
贸易 6137万 0.72% -- -- -- -- --
按地区分类 内销 64.44亿 76.00% 51.93亿 76.40% 12.51亿 74.35% 19.41%
外销 20.36亿 24.00% 16.04亿 23.60% 4.314亿 25.65% 21.19%
 
2022-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商用车、非道路 20.53亿 53.09% 16.21亿 52.09% 4.320亿 57.22% 21.05%
乘用车 14.24亿 36.83% 12.09亿 38.87% 2.146亿 28.43% 15.07%
工业及民用 2.198亿 5.69% -- -- -- -- --
其他 1.699亿 4.39% -- -- -- -- --
按产品分类 热交换器 31.39亿 81.19% 25.60亿 82.29% 5.787亿 76.65% 18.44%
尾气处理 3.904亿 10.10% 3.235亿 10.40% 6689万 8.86% 17.13%
其他 3.145亿 8.13% -- -- -- -- --
贸易 2251万 0.58% -- -- -- -- --
按地区分类 内销 30.22亿 78.15% 24.27亿 78.00% 5.947亿 78.77% 19.68%
外销 8.448亿 21.85% 6.845亿 22.00% 1.603亿 21.23% 18.97%
 
经营评述

(一)行业发展情况1、汽车行业情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4年上半年国内销量同比微增,终端库存高于正常水平;汽车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对拉动市场整体增长贡献显著,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明显放缓;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2024年1-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其中,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0.5万辆和20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和4.9%。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188.6万辆和119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和6.3%。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2、第三曲线业务储能、数据中心等行业情况公司第三曲线业务包含数据中心的热管理、能源输变储的热管理、工业热管理、民用热管理等。随着我国对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建设进度的加快,数据中心的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快速演进,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工业互联网、5G场景化等应用的迅速发展,推动着我国数据中心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存储和计算的信息基础设施,其需求也将同步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125亿元。而数据中心的主机密度高、功率高,给数据中心的热量管理和能源效率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预测,2025年我国数据中心温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400亿元,数据中心耗电量将增长至近4000亿Kwh,占全国用电量比重将达5.8%。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为落实行业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25年底,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下降幅度达15%,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PUE值下降到1.3以下。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的关键是提高机房制冷效率,对数据中心制冷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数据中心温控设备需求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全国多地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布局和发展。“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过1000亿元。国家能源局此前先后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当前我国新型储能发展进一步细化了要求。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试点示范,优化调度运用,健全标准体系,完善市场机制,持续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受国家政策的驱动,数据中心、储能、热泵等产业有庞大的市场空间,我们将加快速度,集中资源,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二)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1.公司主营业务公司围绕“节能、减排、智能、安全”四条产品发展主线,专注于油、水、气、冷媒间的热交换器、汽车空调等热管理产品以及后处理排气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热交换器行业标准的牵头制订单位,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2.公司主要产品公司产品按应用领域划分主要包括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工程机械、数字与能源换热等领域,产品如下图所示:(1)商用车产品系列(2)传统乘用车产品系列(3)新能源产品系列(4)工程机械产品系列(5)数字与能源产品系列(三)经营模式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研发模式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发展的储备和产出工作,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和新品开发投入,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研发体系和制度,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公司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了公司产品的竞争力。二次创业阶段,公司实施技术引领战略,制定产品与技术战略规划及实施路径,注重产品、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构建全球化的研发架构、体系及流程,建立完善研究系统、开发系统及试验验证系统,加强研发基础能力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研发能力。目前公司在上海、欧洲、北美分别设立了研发中心,部分子公司亦积极开展研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研发成果。经过十余年的生产和研发的积累,形成了多项在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使公司产品与同行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技术领先、成本低、品质高等优势。2.生产模式公司建立了以订单驱动的拉动型生产方式,以销定产,重视快速及时反应,根据客户提出的技术、质量、开发周期、成本等要求,为其配套开发产品,并依据订单数量,安排采购及生产计划,公司从接到客户的订单到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至产品交付的周期一般为15-25天左右。在产品制造方面,公司以乘用车和新能源热管理、商用车和非道路热管理、数字能源三大产品平台为核心,以产品线带动事业部和子公司协同作战,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属地化生产。按照规模经济、比较成本原则和贴近客户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合理规划生产布局,以全球化供应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目前公司在浙江、上海、四川、山东、湖北、江苏、广东、广西、江西、陕西西安、安徽等地建有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并在墨西哥、美国、瑞典、波兰等建有研发分中心和生产基地。3.销售模式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为点对点销售。作为各大整车及发动机生产厂商的一级配套供应商,直接向整车及发动机厂商销售产品。公司建立了从技术、生产、服务一体化的快速反应体系,不断增强全球属地化市场拓展及技术与售后服务能力。公司设立客户经理、项目经理、技术经理组成的“金三角”自营体团队,点线面结合的立体销售网络与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端对端服务。公司实施三个同步(同步开发、同步发展、同步规划)、三个合作(资产合作、属地合作、战略合作),不断提高战略、重点客户市场份额,围绕国内外战略客户,制订了单独的客户战略规划。(四)行业竞争地位公司深耕热管理领域,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汽车热管理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国内顶尖的热交换器批量化生产能力和国内顶尖的系统化的汽车热交换器技术储备,已在传统商用车、乘用车、工程机械热管理、新能源乘用车热管理领域建立了较强的竞争优势。现正逐步开拓数字与能源热管理领域。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一批海内外优质的客户资源,是全球众多知名主机厂以及车企的供应商,产品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近几年逐步与各核心客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和资产合作,形成了可信赖多赢的业务伙伴关系。公司将继续坚持“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实现技术引领、提升综合竞争力”三大战略方向,致力于在汽车、数据中心、储能、民用热管理等领域提供换热解决方案,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为热管理领域受人尊敬的优秀企业。概述2024年上半年,面临外部贸易政策环境的影响,面对行业“内卷加剧、竞争升级”的严峻形势,公司紧紧围绕“夯实基础、降本增效、改善提质、卓越运营”十六字经营方针,聚焦公司全年经营目标,持续深化变革,导入OPACC(扣除资本费用后的利润率)作为经营体的考核重要指标,进一步加快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效益提升加大奖励力度,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效益提升提高经营效率。报告期内,公司克服了原材料上涨,海运费上升等不利因素,实现营业收入615,150.59万元,同比增长16.9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0,287.82万元,同比增长41.13%。在海内外各个经营体全面推动卓越运营,现场精益改进,海外经营体盈利能力明显改善。报告期内北美经营体实现营业收入70,586.42万元,同比增长50.67%;实现净利润1,785.33万元,同比扭亏为盈。欧洲经营体实现营业收入8,557.97万元,同比增长90.70%;实现净利润-741.17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我们实现了显著的减亏。1、全面深化变革,提高经营效率,落实经营计划目标全面深化变革,以2345方法论和OPACC统领各项改革事业,全面落实2024年经营计划目标纲要,成立了“夯实基础、降本增效、改善提质、卓越运营”四大领导小组,开展了一系列项目落地和试点工程,逐步取得成效。经营体做好各项关键数据的对标,分析差距和短板,不断的消除浪费,提升现场管理水平,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高设备和产能利用率,加快周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效益提升加大奖励力度,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效益提升提高经营效率。2、提升研发技术能力,提高公司竞争力为加速技术全球属地化战略的实施,研发部门正致力于深化海外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支持体系。在前线办公室等先期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客户交流、产品开发、样件制造、试验检测等方面技术能力的属地化,为我们争取了更多国际客户的订单,抢抓更多市场机会。在第三曲线和第四曲线的业务发展中,充分利用海外的前瞻性研发平台,将研发资源更多地投入到这些领域,特别是在AI人工智能芯片的热管理以及数据中心的热管理技术方面,支持产品、项目和客户的突破。3、以主动担当推动国际化板块加快发展,盈利能力明显改善围绕公司海外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夯实全球卓越运营根基,深化体质改革,在全公司加快全面导入精益管理基础体系,推进示范工厂、示范基地的建设,开设海外精益运营人才专班,开展海外精益示范项目,提高海外经营体盈利能力。得益于公司“属地化制造,全球化运营”的业务模式,报告期内获取国际客户订单呈现加速态势,在乘用车领域,陆续获得北美客户冷却模块及空调箱和IGBT冷板、欧洲著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chiller、全球知名汽车集团电池液冷板及冷凝器和前端模块、奔驰水空中冷器、国际知名豪华车厂商PPE芯片冷板项目等。在商用车领域,陆续获得了国际著名汽车制造商新能源卡车集成模块和芯片液冷板、沃尔沃卡车电池水冷板等项目。数字与能源领域也获得了国际客户的重要项目定点。4、全力加速第三曲线业务发展,突破重点客户和重点项目根据技术和产业发展形势和需求,梳理和明确了数字与能源热管理事业部需要重点发展的战略产品、战略项目和战略客户,制定事业部的经营目标,明确达到目标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建立大客户联系制度。所有的战略客户都必须要有合适的高层一一对接,以调动公司更多的资源支持战略客户的战略项目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全力支持数字与能源热管理事业部的发展。报告期内,突破了4家战略客户、2家大客户,在储能热管理领域,获得了阿里斯顿、比亚迪、中车、阳光电源等项目。在低空领域,获得某知名客户低空飞行器热管理项目。在数据中心领域,获得国际著名机械设备公司数据中心备用电源超大型冷却模块,获得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订单,为客户提供BTB算力中心的液冷散热系统,与多家国内外知名科技公司逐步建立项目开发合作关系。5、大力推进“二八战略”等全新营销策略落地,持续获得客户订单公司结合时代大势,系统研判,作出以“二八战略”深入推动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全新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关键客户、关键项目对公司一系列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再次精准找寻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强服务好关键客户能力以及销售模式变革,全面推动公司裂变跨越。报告期内,累计新获取超130个项目,根据客户需求与预测,生命周期内新获项目达产后将为公司新增年销售收入约41.43亿元,其中按区域划分,国际订单占比46.02%,国内订单占53.98%。按行业划分,商用车与非道路订单占比22.74%,乘用车订单占63.16%,数字能源订单占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