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证- - -(涨:-平:- 跌:-) 深证- - -(涨:-平:- 跌:-)
  • --
  • --
  • --
  • 成交量:--(手)
  • 成交额:--(万元)
  • --
  • 今开:--
  • 昨收:--
  • 最高:--
  • 最低:--
  • 换手:--
  • 市盈:--
  • 量比:--
  • 振幅:--
主营范围
研发、生产、销售:电气设备、电气成套控制设备、光伏系统控制设备、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电焊机、机电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金属制品;智能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的研发、设计、销售;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一般项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零配件销售;制冷、空调设备制造;制冷、空调设备销售;储能技术服务;节能管理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安装、维修;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服务消费机器人销售;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主营构成分析
2024-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工业自动化 16.04亿 97.78% 9.748亿 97.68% 6.290亿 97.94% 39.22%
其他(补充) 3641万 2.22% 2318万 2.32% 1323万 2.06% 36.33%
按产品分类 变频器 10.35亿 63.11% 5.902亿 59.14% 4.449亿 69.28% 42.98%
伺服系统及控制系统 4.954亿 30.20% 3.345亿 33.51% 1.609亿 25.05% 32.48%
数字能源 6053万 3.69% 4195万 4.20% 1858万 2.89% 30.70%
其他(补充) 3641万 2.22% 2318万 2.32% 1323万 2.06% 36.33%
其他 1284万 0.78% 822.8万 0.82% 460.8万 0.72% 35.90%
按地区分类 境内 11.48亿 70.00% 7.423亿 74.38% 4.059亿 63.20% 35.35%
境外 4.556亿 27.78% 2.325亿 23.30% 2.231亿 34.74% 48.97%
其他(补充) 3641万 2.22% 2318万 2.32% 1323万 2.06% 36.33%
 
2024-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产品分类 变频器 4.934亿 64.00% 2.802亿 60.05% 2.132亿 70.05% 43.21%
伺服系统及控制系统 2.543亿 32.98% 1.706亿 36.55% 8374万 27.51% 32.93%
其他(补充) 1801万 2.34% 1247万 2.67% 554.1万 1.82% 30.77%
其他 529.2万 0.69% 341.1万 0.73% 188.1万 0.62% 35.54%
按地区分类 内销 5.554亿 72.03% 3.604亿 77.22% 1.950亿 64.07% 35.11%
外销 1.976亿 25.63% 9383万 20.11% 1.038亿 34.11% 52.53%
其他(补充) 1801万 2.34% 1247万 2.67% 554.1万 1.82% 30.77%
 
2023-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工业自动化 12.72亿 97.48% 7.824亿 96.83% 4.895亿 98.52% 38.49%
其他(补充) 3294万 2.52% 2558万 3.17% 735.8万 1.48% 22.34%
按产品分类 变频器 8.138亿 62.37% 4.585亿 56.74% 3.554亿 71.52% 43.67%
伺服系统及控制系统 4.231亿 32.42% 2.998亿 37.10% 1.233亿 24.81% 29.14%
其他 3503万 2.68% 2415万 2.99% 1088万 2.19% 31.06%
其他(补充) 3294万 2.52% 2558万 3.17% 735.8万 1.48% 22.34%
按地区分类 境内 9.582亿 73.43% 6.288亿 77.82% 3.295亿 66.31% 34.38%
境外 3.137亿 24.04% 1.536亿 19.02% 1.601亿 32.21% 51.02%
其他(补充) 3294万 2.52% 2558万 3.17% 735.8万 1.48% 22.34%
 
2022-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工业自动化 8.714亿 96.18% 5.540亿 95.38% 3.173亿 97.61% 36.42%
其他(补充) 3462万 3.82% 2683万 4.62% 778.4万 2.39% 22.49%
按产品分类 变频器 6.266亿 69.16% 3.690亿 63.53% 2.576亿 79.22% 41.11%
伺服系统及控制系统 2.378亿 26.25% 1.800亿 30.99% 5776万 17.77% 24.29%
其他(补充) 3462万 3.82% 2683万 4.62% 778.4万 2.39% 22.49%
其他 698.1万 0.77% 498.0万 0.86% 200.1万 0.62% 28.66%
其中:行业专机 3.158亿 34.86% 1.967亿 33.87% 1.191亿 36.63% 37.71%
其中:通用变频器 3.108亿 34.30% 1.723亿 29.66% 1.385亿 42.59% 44.55%
按地区分类 境内 6.685亿 73.79% 4.511亿 77.66% 2.174亿 66.87% 32.52%
境外 2.029亿 22.39% 1.029亿 17.72% 9993万 30.74% 49.26%
其他(补充) 3462万 3.82% 2683万 4.62% 778.4万 2.39% 22.49%
 
2021-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工业自动化 7.897亿 96.44% 5.252亿 95.85% 2.645亿 97.63% 33.50%
其他(补充) 2914万 3.56% 2273万 4.15% 640.8万 2.37% 21.99%
按产品分类 变频器 5.972亿 72.93% 3.738亿 68.22% 2.234亿 82.45% 37.41%
伺服系统及运动控制器 1.875亿 22.89% 1.471亿 26.84% 4042万 14.92% 21.56%
其他(补充) 2914万 3.56% 2273万 4.15% 640.8万 2.37% 21.99%
其他 505.9万 0.62% 433.0万 0.79% 72.85万 0.27% 14.40%
其中:行业专机 3.765亿 45.98% 2.470亿 45.08% 1.295亿 47.80% 34.40%
其中:通用变频器 2.207亿 26.95% 1.268亿 23.15% 9389万 34.65% 42.54%
按地区分类 境内 7.184亿 87.73% 4.868亿 88.85% 2.315亿 85.45% 32.23%
境外 7136万 8.71% 3835万 7.00% 3301万 12.18% 46.26%
其他(补充) 2914万 3.56% 2273万 4.15% 640.8万 2.37% 21.99%
 
经营评述

随着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以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环保、医疗、机器人、高端装备等领域,因其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为国内经济复苏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国务院发布了鼓励更新国内设备的政策,对于传统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在印刷、包装、纺织等传统领域也表现出一定增速。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公司瞄准打造高标准智能制造场景,从顶层设计到执行端,全链路打通,实现工业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生产,加速构筑企业发展的新优势。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公司积极推动绿色能源、绿色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性能,不断向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应用领域拓展,充分发挥本土品牌的竞争优势,实施替代进口战略。同时,公司进一步完善工控自动化产品布局,从单一产品到制造工艺,均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实现稳步增长,此外公司还在研发技术、规范运作、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一)营收利润双增长,盈利能力持续优化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64,017.4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7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502.7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959.2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46%;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为1.16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73%。(二)海外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国际化布局稳步推进公司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深入分析海外市场环境,制定并实施阶段性拓展策略。通过将成熟产品线引入新市场,实现出口业务稳步增长;同时公司加大国际市场推广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展会,完善产品认证体系,持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2024年,海外实现收入为45,560.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23%。(三)核心业务稳健增长,持续贡献业绩动能报告期内,公司变频器产品线深入实施“全品类出击、全领域覆盖”战略,持续完善变频器产品体系。现已形成涵盖高中低压、单传多传的完整产品矩阵,广泛应用于重工、轻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多个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性能,公司变频器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行业应用,进一步拓展变频器产品品类,重点布局项目型市场,不断提升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报告期内,公司伺服产品线全面实施“大平原业务”战略,重点围绕驱动器及电机核心技术开展创新研发,显著提升产品响应速度与性能指标。目前已完成功率范围全覆盖,支持多种总线协议,具备单机、多传等多种配置方案,同时成功导入自主研发编码器,形成了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完整产品矩阵,产品广度和深度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通过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和技术创新,公司伺服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智能制造领域多元化需求。未来,公司将紧密把握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机遇,深化伺服运动控制系统的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持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解决方案,助力工业自动化转型升级。报告期内,公司控制系统产品线深入实施“高效协同、完善品类”发展战略,持续渗透小型PLC市场,同时加速向中高端市场拓展。通过系统化布局,现已构建完整的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产品体系,形成显著协同效应,产品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公司积极推进中大型PLC产品研发,不断完善产品矩阵,深度整合设备、人员及信息系统资源,打造智能化解决方案。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产品创新,拓展细分市场应用,提升各产品线协同效应,实现整体业务规模与盈利能力的双重增长。在智能制造与工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公司紧抓产业升级机遇,深度布局自动化与智能化领域。通过整合变频器、伺服系统、PLC等核心硬件产品,结合数字化系统建设,公司已构建起完整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体系。围绕终端客户在工艺优化、品质提升、成本管控及交付效率等核心需求,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技术积累,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与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四)不断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1、机器人领域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机器换人”与人机协作已成为行业共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制造业生产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人机协作新模式逐步落地应用。公司自切入机器人产业链以来,在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不断创新,持续打造一站式服务创新综合解决方案,为机器人行业深度赋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提供全套运动执行器解决方案,包括旋转关节模组、直线关节模组、空心杯电机模组、无框力矩电机、灵巧手动力解决方案等。核心部件均自主研发,具有轻量化、模块化、高效化、高性能、高精度等特点,并融合机电一体化创新技术及AI智能软件算法,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可提供整机动力解决方案。SD860系列通用型多传伺服系统,具备省时省力、安全节能、体积小巧、灵活扩展等功能,实现精确、快速、稳定的位置控制,确保机械臂的规划和控制能够应对各种应用场景。RB200系列轴关节模组可广泛适用于协作机器人的轴关节部位,为机器人动力系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在AGV/AMR移动机器人领域,公司可灵活提供多种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含分体式、集成式、机电一体化式等各种产品组合,保证机器人达到理想的运动精度,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高效自主运行,可适用各种移动机器人场景。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上,公司研发了SD100系列低压伺服系统、RB100系列伺服一体轮、RB300系列伺服一体机等多样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从高响应、高智能、高精度、安全性等方面,全方位满足各类机器人场景运作性能需求。与此同时,公司紧抓产业升级机遇,重点布局多模态融合AIAGENT机器人及AI超微距视觉系统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的通用AIAGENT机器人开发平台取得重大突破,具备感知复杂表面缺陷、精准检测、自动分类等核心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质量检测环节,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机器人领域,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开发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创新产品。通过持续提升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增强市场响应能力,助力制造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高效管理,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2、高端装备领域在高端装备领域,长期以来进口工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内工控厂商实力的增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端装备领域的国产替代趋势正在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国产工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链安全性和自主可控能力。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生态链正加速形成。报告期内,公司AC800系列及AC310-Pro系列变频器成功获得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可证书。凭借在变频驱动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可为船舶与海工行业提供专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涵盖电力推进、轴带发电、电池/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直流组网以及纯电新能源船舶等应用场景。针对石油石化这一资源能源密集型行业对产品可靠性和服务及时性的严格要求,公司已形成完整的变频驱动解决方案体系。在石油开采领域,公司为游梁式抽油机、塔式抽油机、电潜泵、压裂撬及陆地钻机等关键设备提供成熟解决方案;在炼化领域,公司可为各类生产装置中的风机、泵、压缩机等设备提供全面的变频驱动支持,助力石油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公司在港口起重设备电气控制系统领域具有深厚技术积累,产品涵盖门座式起重机、集装箱龙门吊、装卸桥等港口设备,以及船厂用大型龙门吊、浮吊等特种起重设备的电控系统。公司提供从设计、制造到安装调试的全流程服务,具备承接大型“交钥匙工程”的实力。通过持续创新和服务优化,不断提升在港口起重电控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3、新能源领域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清洁能源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公司围绕光、储、氢等行业细分领域重点布局,不断拓宽新能源赛道产品线,以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光伏领域,公司依托现有成熟光伏扬水产品的技术储备和良好客户基础,积极拓展光储系统业务板块,不断完善光伏产业布局。在储能领域,公司积极拓展储能业务,推出了储能逆变器、储能柜、电池检测设备、电池化成分容设备等产品,为全球家庭和工商业客户提供高效稳定的一体化储能解决方案。同时,公司深入上游制氢赛道,满足目前主流碱性电解槽及PEM电解槽电源需求,开发了高效率、低谐波的VHP800系列直流电源模块、直流电源柜及相关方案,为绿电制氢持续赋能,以有竞争力、安全可信赖的新型能源装备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智慧能源领域,公司专注于新型电力市场交易领域的智慧能源管理与调度,自主研发了超储半固态基站/机房储能节电系统,开创性地将储能与节能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全场景覆盖的能源高效管理,为运营商带来了实质性的碳减排与成本节约效益,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在智慧能源管理领域的竞争力。4、医疗领域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和国内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行业逐渐朝着精准医疗、个性化诊疗、高效治疗方向发展。公司依托多年来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利用精密、高度集成的运动控制和驱控一体技术,围绕医疗领域自主研发高效可靠的手术动力系统VPS1000系列产品,可应用于耳鼻喉科、骨科等医疗行业。5、冶金矿山领域冶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报告期内,公司的变频器产品在冶金行业的助燃风机,辊道改造、环保除尘,脱硫脱硝等多个环节的节能改造中,实现了国产替代进口品牌。此外,公司第二代高压变频器ACH200系列成功取得了型式试验报告认证;新一代高压变频器广泛应用于煤矿通风,压缩机,热电联产,皮带输送机,循环泵、离心机、球磨机,矿山破碎机等设备。未来,公司将持续丰富和拓展冶金行业工业自动化产品及服务,助力冶金行业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五)做好内部基础建设与管理优化,提升内效1、三期数字化工厂封顶报告期内,公司智能制造工厂及数字化转型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完成封顶,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公司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未来发展拓展空间。未来,公司将全面整合研发资源,高标准建设研发中心,并紧跟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建设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营造数字孪生可视化工厂,为产品的高性能、高质量及高可靠性打下坚实基础。2、数字化解决方案全面完善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号召,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初步搭建了以CRM、ERP、SRM、EHR、OA、PLM、IoT、QMS、WMS以及MES系统为主的信息化业务管理系统,目前运行情况良好,达到了管理运营可视、可管、可控的基本要求。公司的数字化服务以价值流分析为核心,系统性地评估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价值现状,并制定相应的价值流目标。通过以价值流改善为导向,我们提供全面的整厂数字化咨询规划,包括智慧工厂的规划与实施。此外,我们还致力于智能化设备的改造、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厂内物流的优化(如AGV的搬运和调度)以及仓库管理(涵盖平仓和立库)的升级。这些措施旨在从整体上提升工厂的生产效率、缩短交期、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六)坚持规范运作,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控流程体系,通过内部培训以及企业价值观建设,进一步优化各项制度流程,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治理水平。公司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信息披露及时、真实、准确和完整;认真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投资者的联系和沟通,树立公司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