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智能化产线与智能装备 | 18.07亿 | 99.93% | 14.35亿 | 99.96% | 3.725亿 | 99.80% | 20.61% |
其他(补充) | 133.2万 | 0.07% | 58.51万 | 0.04% | 74.64万 | 0.20% | 56.06% | |
按产品分类 |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 | 5.844亿 | 32.31% | 4.614亿 | 32.15% | 1.230亿 | 32.94% | 21.04% |
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 | 4.775亿 | 26.40% | 3.828亿 | 26.67% | 9473万 | 25.38% | 19.84% | |
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 | 4.275亿 | 23.64% | 3.297亿 | 22.97% | 9777万 | 26.20% | 22.87% | |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备线 | 1.921亿 | 10.62% | 1.586亿 | 11.05% | 3357万 | 8.99% | 17.47% | |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 5874万 | 3.25% | 4726万 | 3.29% | 1148万 | 3.08% | 19.55% | |
其他 | 5840万 | 3.23% | 4820万 | 3.36% | 1019万 | 2.73% | 17.46% | |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 | 863.9万 | 0.48% | 685.6万 | 0.48% | 178.3万 | 0.48% | 20.64% | |
其他(补充) | 133.2万 | 0.07% | 58.51万 | 0.04% | 74.64万 | 0.20% | 56.06% | |
按地区分类 | 国内 | 14.45亿 | 79.89% | 11.60亿 | 80.80% | 2.852亿 | 76.41% | 19.74% |
国外 | 3.623亿 | 20.03% | 2.751亿 | 19.16% | 8729万 | 23.39% | 24.09% | |
其他(补充) | 133.2万 | 0.07% | 58.51万 | 0.04% | 74.64万 | 0.20% | 56.06% | |
2024-06-30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产品分类 |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 | 5.333亿 | 54.62% | 4.182亿 | 56.11% | 1.151亿 | 49.80% | 21.59% |
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 | 1.918亿 | 19.64% | 1.455亿 | 19.52% | 4630万 | 20.03% | 24.14% | |
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 | 1.793亿 | 18.37% | 1.242亿 | 16.67% | 5511万 | 23.84% | 30.73% | |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 3445万 | 3.53% | 2554万 | 3.43% | 890.7万 | 3.85% | 25.86% | |
其他 | 1961万 | 2.01% | 1709万 | 2.29% | 251.7万 | 1.09% | 12.84% | |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备线 | 1133万 | 1.16% | 971.9万 | 1.30% | 160.9万 | 0.70% | 14.20% | |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 | 538.5万 | 0.55% | 504.1万 | 0.68% | 34.44万 | 0.15% | 6.39% | |
其他(补充) | 127.1万 | 0.13% | 0.000 | -- | 127.1万 | 0.55% | -- | |
2023-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智能化产线与智能装备 | 20.05亿 | 99.94% | 14.45亿 | 99.97% | 5.599亿 | 99.88% | 27.93% |
其他(补充) | 114.5万 | 0.06% | 49.95万 | 0.03% | 64.54万 | 0.12% | 56.37% | |
按产品分类 | 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 | 5.211亿 | 25.98% | 4.042亿 | 27.96% | 1.169亿 | 20.86% | 22.43%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 | 5.144亿 | 25.64% | 3.428亿 | 23.71% | 1.716亿 | 30.61% | 33.36% | |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 | 4.515亿 | 22.50% | 3.336亿 | 23.08% | 1.179亿 | 21.03% | 26.11% | |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备线 | 2.420亿 | 12.06% | 1.628亿 | 11.26% | 7921万 | 14.13% | 32.74% | |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 2.038亿 | 10.16% | 1.524亿 | 10.54% | 5137万 | 9.16% | 25.21% | |
其他 | 5606万 | 2.79% | 3816万 | 2.64% | 1790万 | 3.19% | 31.93% | |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 | 1626万 | 0.81% | 1120万 | 0.77% | 506.4万 | 0.90% | 31.14% | |
其他(补充) | 114.5万 | 0.06% | 49.95万 | 0.03% | 64.54万 | 0.12% | 56.37% | |
按地区分类 | 国内 | 19.08亿 | 95.11% | 13.74亿 | 95.01% | 5.345亿 | 95.34% | 28.01% |
国外 | 9704万 | 4.84% | 7158万 | 4.95% | 2546万 | 4.54% | 26.23% | |
其他(补充) | 114.5万 | 0.06% | 49.95万 | 0.03% | 64.54万 | 0.12% | 56.37% | |
2022-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智能化产线与智能装备 | 15.66亿 | 99.93% | 11.14亿 | 99.92% | 4.519亿 | 99.95% | 28.86% |
其他(补充) | 106.7万 | 0.07% | 85.50万 | 0.08% | 21.20万 | 0.05% | 19.87% | |
按产品分类 |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 | 5.507亿 | 35.15% | 4.203亿 | 37.71% | 1.304亿 | 28.84% | 23.68%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 | 3.371亿 | 21.52% | 2.153亿 | 19.32% | 1.218亿 | 26.93% | 36.12% | |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备线 | 2.918亿 | 18.62% | 2.064亿 | 18.52% | 8535万 | 18.88% | 29.25% | |
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 | 1.753亿 | 11.19% | 1.207亿 | 10.83% | 5458万 | 12.07% | 31.14% | |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 1.067亿 | 6.81% | 8039万 | 7.21% | 2629万 | 5.81% | 24.64% | |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 | 5871万 | 3.75% | 3817万 | 3.42% | 2053万 | 4.54% | 34.97% | |
其他 | 4551万 | 2.90% | 3248万 | 2.91% | 1304万 | 2.88% | 28.65% | |
其他(补充) | 106.7万 | 0.07% | 85.50万 | 0.08% | 21.20万 | 0.05% | 19.87% | |
按地区分类 | 国内 | 11.24亿 | 71.71% | 8.083亿 | 72.52% | 3.152亿 | 69.71% | 28.06% |
国外 | 4.422亿 | 28.22% | 3.054亿 | 27.40% | 1.367亿 | 30.24% | 30.92% | |
其他(补充) | 106.7万 | 0.07% | 85.50万 | 0.08% | 21.20万 | 0.05% | 19.87% | |
2021-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智能化产线与智能装备 | 11.92亿 | 99.91% | 8.874亿 | 99.90% | 3.049亿 | 99.95% | 25.57% |
其他(补充) | 101.9万 | 0.09% | 86.15万 | 0.10% | 15.75万 | 0.05% | 15.46% | |
按产品分类 |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 | 6.282亿 | 52.64% | 4.702亿 | 52.93% | 1.580亿 | 51.80% | 25.15% |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 1.984亿 | 16.63% | 1.699亿 | 19.13% | 2853万 | 9.35% | 14.38% | |
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 | 1.587亿 | 13.30% | 1.083亿 | 12.19% | 5045万 | 16.54% | 31.78% | |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 | 5724万 | 4.80% | 3645万 | 4.10% | 2079万 | 6.81% | 36.32% |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 | 5262万 | 4.41% | 3726万 | 4.19% | 1536万 | 5.04% | 29.20% | |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 | 4268万 | 3.58% | 2798万 | 3.15% | 1470万 | 4.82% | 34.44% | |
其他 | 2982万 | 2.50% | 1803万 | 2.03% | 1179万 | 3.86% | 39.54% | |
白车身焊装生产线 | 2462万 | 2.06% | 1934万 | 2.18% | 527.2万 | 1.73% | 21.42% | |
其他(补充) | 101.9万 | 0.09% | 86.15万 | 0.10% | 15.75万 | 0.05% | 15.46% | |
按地区分类 | 国内 | 11.00亿 | 92.19% | 8.127亿 | 91.49% | 2.875亿 | 94.24% | 26.13% |
国外 | 9213万 | 7.72% | 7472万 | 8.41% | 1741万 | 5.71% | 18.90% | |
其他(补充) | 101.9万 | 0.09% | 86.15万 | 0.10% | 15.75万 | 0.05% | 15.46% | |
(一)概述报告期内,公司持续遵循“以卓越的产品与服务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致力于“满足全球制造业对精益、高效、柔性作业的需求,通过不断提供高品质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客户最信赖的服务提供者”,实现营业收入180,866.74万元,同比下降9.85%;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8,791.98万元,同比下降201.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0,738.87万元,同比下降233.55%。在报告期内,公司新签订单中,项目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合计金额(不含税)为154,065.76万元,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项目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合计金额(不含税)为126,087.52万元,占上述口径新签订单总额的比例达到81.84%。(二)重点工作1.流程再造,系统提升全球化运营能力自2023年起,公司海外订单快速增长,2023年及2024年海外订单占全年新签订单的比例均超过50%。公司持续看好海外市场的发展前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及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并保障海外订单的顺利交付,报告期内,公司采取多项措施系统化持续提升全球化运营能力。在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哥伦布计划”专项战略行动,打破部门壁垒,通过专题小组的方式进行全面流程梳理,根据海外市场特征,对大客户开发与维护、产品技术标准、海外项目实施、安全环境管理、财务、法务支持、项目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成立专门小组,共完成58个领域的调研分析,解决海外项目关键问题102个,支持海外项目顺利运行。为提升欧洲区域的交付能力,公司在报告期内成立了匈牙利子公司,通过吸收匈牙利当地成熟团队,快速构建起欧洲的设计、生产、调试服务能力。匈牙利子公司已正式投产运营,并已在集团统筹调度下开始欧洲项目交付支持以及新订单承接。2.着眼未来,布局具身智能,赋能工业制造报告期内,公司始终高度重视新产品及新技术的研发,投入研发支出14,149.32万元,新增获得授权专利44件,授权软件著作权26件。作为全球汽车动力总成智能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公司积累了20余年为奔驰、宝马、通用、沃尔沃等全球领先汽车制造业企业提供大规模生产制造装备的经验,拥有丰富的工业生产制造场景和数据,熟知汽车行业大规模生产制造工艺及标准,可为人工智能提供充分的数据及业务的预训练,推动算法迭代、场景泛化,帮助其在工业场景迅速落地。在报告期内,公司开展具身智能新业务,公司已与智元机器人、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国内头部机器人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与以汽车行业为主的客户进行多个场景的机器人应用技术方案交流。公司基于对拧紧、涂胶、测漏、搬运、分拣、焊接等不同工艺的理解、整线系统规划经验以及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设备目前的运控、交互及智能水平,开发各工艺专用人形机器人,如拧紧人形机器人、涂胶人形机器人、测漏人形机器人等,有望实现具身智能导入工业生产。同时,公司基于全面的智能生产场景及工业大数据,持续进行数据收集与处理,搭建工业专用模型,推动智能化水平提升。公司预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场景下的成熟,未来以具身智能设备为核心的孤岛式工作站有望取代原有的流水线式大规模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工业制造的范式变革。目前,公司是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也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具身智能系列评估规范》的核心参编单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是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网信办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公司有望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把握先发机遇。在报告期内,公司成为大连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AIGC大模型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并凭借基于机器视觉-动作模型的自适应人工智能扁线电机激光焊接应用技术荣获“行业应用优秀奖”。通过该技术,机器视觉系统能够实现实时、智能调整焊接参数与动作模型,对焊接过程进行自适应优化控制,从而有效克服了传统焊接工艺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焊接质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显著降低了废品率、提高了焊接质量、效率和精准度。公司持续致力于将现有业务与人工智能不断结合,提升生产效率。3.拓品增类,跟踪新技术发展随着智能驾驶的快速渗透,“软件定义汽车”对电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要求。电控系统需要能够支持快速迭代的软件开发流程,越来越需要嵌套在整车平台进行系统布局。公司通过长期与客户联动合作,感受到整车厂正在由外采电控模块向自建电控产线进行转变。公司紧抓行业趋势,适时推出了电控智能生产线的新产品,已获得头部客户订单。人形机器人及低空经济产业链与新能源车产业链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公司有望利用客户资源和新能源领域积累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实现先期切入,获得先发优势。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电机应用场景广泛,公司已具备完善的扁线电机生产设备解决方案,并已率先布局下一代轴向电机设备研发,正在向各行业进行拓展。目前公司已与工业电机、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行业头部研发机构及产业客户进行技术交流、方案探讨。公司正在基于其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和客户资源,探寻新赛道新品类的机会,拓展相关市场。报告期内,公司已自主开发多项电芯绝缘喷涂产线关键技术,并新增电池测试技术与团队,进一步拓展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产品范围。4.降本增效,穿越行业周期低谷报告期内,欧洲多国下调或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不确定性增大,多家美国汽车厂商放缓新能源转型步伐;国内新能源行业下游竞争不断加剧,资产开支曾减少趋势。报告期内,海外与国内新签订单均出现明显下滑。面对行业周期性低谷,公司采取了多项策略。例如,公司开展专项工作行动以系统提升经营效能,并持续拓展海外市场新客户。在报告期内,成功开拓了欧洲及日本的多家新客户,获得多条新增产线订单;公司将2024年定位为质量年,开展“零功能问题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成立攻坚小组解决项目中的难题、实施专业化分工调整以及完善技术标准来强化项目规划和设计质量,并协同供应链完善质量要求,减少时间周期和资源浪费;公司针对海外在手订单,着力提升和强化虚拟调试能力与工艺仿真能力,海外客户可进行虚拟仿真验收,实现运动逻辑设计与电气程序的提前验证,压缩现场实施时间与成本;根据当前订单状况,公司全面实施成本优化措施,对业务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并针对原材料进行了外购件、基本件、机床结构分项降本,以应对周期,并为未来的市场复苏和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